云南省民族學會佤族研究委員會是在老一輩民族工作者、曾任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的王連芳同志親自關懷下,佤族上層愛國人士、曾任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的保洪忠同志,老會長、省民委副主任趙和同志親自倡導下,經云南省民族學會批準,并經云南省民政廳注冊登記[滇社證字F-0490],于1993年6月11日正式成立。
1991年3月,出席云南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的李啟德、鮑文漢、魏安裕等佤族代表,提出組建旨在研究佤族發展問題的群眾性學術團體的建議,并在會議期間召集在昆工作的趙福和、穆永新、李向榮等佤族同胞,討論關于組建“佤族學會”(正式批準成立前的名稱)的相關事宜,并決定在昆明成立籌備辦公室,由穆永新、趙艾社、李向榮、田軍民、王云祥、田國才等同志具體負責各項籌備工作。
會議期間,王連芳同志不顧年事已高,身體虛弱,親自到會作指示,他說:“一個民族要發展,就要團結,要有凝聚力。首先要有一個組織機構,有一個活動的平臺,再則就是開展活動,搞好研究,服務人民。”銘記王老的教誨,肩負佤族同胞的期待,在趙和同志的領導下,在廣大佤族同胞的支持下,經過籌備辦公室同志近3年的緊張工作,按照國家加強社團管理的相關規定,佤族學會定名為“云南民族學會佤族研究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進一步做好學會工作,經過佤族研究會常務理會研究,于2006年10月3日在西盟縣舉行學會首屆會員代表大會并完成學會的換屆工作。大會表決通過云南省民族學會佤族研究委員會章程共8章50條。
主要工作
(一)認真學習、把握大局,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始終保持民間學術活動,同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引領各項工作,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面向東南亞南亞輻射中心,譜寫中國夢的云南篇章。充分認識到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承擔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明確了人民團體和民間社科機構是一支重要力量,是研究民族文化、增進民族感情、加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臺,依法規范民間組織的行為,促進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
(二)堅持開展節日文化活動,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民族信心、增進民族感情、培養民族精神。
佤族傳統觀念認為,萬事有靈,萬物有魂。在佤族傳統生活中,天天都有節,月月都是慶,新米節就是佤族民間迎接谷魂、慶祝豐收的民間祭祀活動。1990年滄源、西盟兩個佤族自治縣經過協商,確定新米節為佤族法定的傳統節日,并在《自治條例》中作了明確規定。滄源、西盟兩個自治縣于1990年在昆明聯合舉辦了隆重的新米節慶祝活動,此后,舉辦每年的新米節慶祝活動成了佤族研究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昆明先后舉辦了二十四屆新米節活動,每次活動都吸引了三四千人參加。我們尊敬的老領導王連芳同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的王天璽、張寶山等老領導,中共云南省委副書記丹增同志及各部、委、辦、廳、局的領導都出席過新米節活動,對新米節活動在宣傳佤族傳統文化,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對內凝聚力量,對外樹立形象,培養忠貞剛健、愛國固邊、自強不息、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方面所起到的推動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辦實事做好事,發揮學術團體自身對外聯絡的優勢,借助外援為佤族同胞排憂解難。
1998年,滄源司崗縣藝術團應邀到新加坡等國家演出,購置道具、服裝等費用不足,為促成演出的舉行,把好事做實,加大佤族文化對外宣傳力度,佤族研究會向省級有關部門積極爭取經費,同時得到在臺灣佤族同胞聯演會的支持,為藝術團籌集了一定的經費,雖然錢不多,但體現了佤族同胞困難時刻互幫互助,齊心協力,團結一心,共渡難關的真情厚意和優良傳統。
佤族研究會還通過與《春城晚報》、解放軍57醫院及臺灣學者劉子愷、瑞典學者馬思中等媒體、單位和國際友人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對在山西大同希望小學就讀的患病孤兒和在臨滄衛校學習的貧困學生進行救治和資助,使他們重返校園和完成學業,在扶貧濟困活動中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四)發揮會員學術優勢,多方開展學術活動,多出成果,多做貢獻。
1998年由佤族研究會直接參與策劃的電視連續劇《不熄的火塘》,完成拍攝并在隨后開播的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作為宣傳佤族、宣傳西部的主打電視連續劇之一,連續播放,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這部電視劇是第一部由佤族演員擔任演員,在佤族村寨原景拍攝并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電視劇。
1994年由佤族歌手田宣華主唱,董秀英、王應祥、李向榮等參與制作的佤族歌曲錄音帶《遠飛的鳥》公開發行,這是第一盤佤族歌手演唱的佤族音樂磁帶。
佤族的新一代學者,云南民族大學教授趙巖社撰寫并出版了《佤族生活方式》、《佤語語法》、《佤語修辭》、《佤語概論》等著作;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國慶博士出版了《佤族方言研究》等著作,并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了多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學術論文;佤族青年詩人聶勒(鐘華強)出版了《心靈牧歌》等詩歌集,并榮獲少數民族文學界最高獎《駿馬獎》。他們的勤奮、他們的智慧為佤族爭了光,也為我國社科研究、民族文藝創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代云南佤族簡史》是《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編寫《當代云南佤族簡史》符合時代發展,有利于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發展,使這些優秀的佤族傳統文化一代代相繼傳承,這對推廣佤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民委,云南省委、政府、民委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省編委會的指導下,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特別是第二屆編委會近8年來的精心組織,在主編、副主編及一大批撰稿人、專家學者的精心努力下,《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系列?佤族卷》已于近期付梓出版。這是佤族文化建設事業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填補了我國民族文化建設事業的一項空白、豐富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為后代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對了解、認識、研究佤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參考價值。
佤族研究會于2008年6月建立佤族網站(www.wazu.cn)。網站包含佤族新聞、佤族風情、佤族人文歷史、佤族節日活動等欄目,是世界了解佤族的一個窗口,也是佤族自己的信息交流平臺。網站的成立,讓世人更加了解認知佤族,同時,也讓廣大的佤族同胞能及時獲取佤族最新資訊,增加了佤族同胞間的信息交流,增進了各地方佤族同胞之間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