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學會壯學研究委員會概況
云南省民族學會壯學研究委員會是從事壯族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多種學科研究的單一民族的群眾性學術團體。
于1993年5月28日經云南省民族學會批準成立,云南省政協原副主席羅運通同志擔任委員會首任主任直至2004年,2004年4月舉行會員代表大會進行換屆,云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后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戴光祿同志擔任委員會主任,2010年換屆選舉,戴光祿同志繼續擔任會長至今。
本會的宗旨是: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團結聯合各界壯族人士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廣泛開展壯族社會歷史和現狀的調查研究,為各級領導機關制訂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等決策提供理論依據,為促進壯族與其它兄弟民族的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服務。
本會的具體任務主要有以下8項:
1、聯合廣大科學工作者和專家,研究壯族的傳統文化即社會歷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哲學宗教等;
2、弘揚一切積極向上的民族優秀文化,大力開展宣傳工作,清除阻礙民族團結進步的陳腐觀念,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與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
3、探討和促進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的規律;探究壯族地區現階段和未來各項事業發展的可供選擇的具體實施方案;
4、組織和指導會員開展調查研究和學術研究工作,不斷提高會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養;
5、組織壯族研究專題學術研討會、報告會、座談會等;
6、加強與其他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的聯系與合作,開展學術交流,推動壯學研究的不斷發展;
7、不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會議,交流會員研究成果,探討重大的關系壯族和壯族地區發展的問題,向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
8、廣泛征集壯族研究資料并進行整理、研究和妥善保存;
研究會成立以來,在省民族學會的領導下和指導下,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堅持正確的辦會方針和宗旨,按照省民族學會章程和本研究會章程,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有:
一、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群眾性民間社會組織,壯學研究會成立時就把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本會重要的工作任務來抓,為此,學會從成立至2009年,在經費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學會堅持每年組織在昆壯族同胞歡慶一年一度的壯族“三月三節”,這極大地鼓舞和團結了廣大壯族同胞,使他們不斷增強民族意識,愿意為本民族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為了保護傳承、弘揚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學會成立以后,即組織人力開展調查研究,廣泛搜集壯族古籍,先后編輯出版了《云南壯族》、《壯族文化》、《云南壯族經詩譯注》、《勐僚西尼故》(壯鄉十二華章)等學術研究成果,其中,《壯族文化》和《勐僚西尼故》由現任會長戴光祿同志和副會長何正廷同志合著,何正廷同志還撰寫出版了專著《句町國史》等,副會長黃懿陸撰寫出版了《壯族文化論》、《滇國研究》、《滇史散論》、《滇國史》、《山海經考古》、《中國先越文化研究》等,副會長黃昌禮編著了《儂智高資料集》、《八寶風情與傳說》、《文山少數民族風情奇趣》、《思海拾遺》等,副會長楊宗亮撰寫出版了《壯族文化史》等專著,其他會員也在各自領域創作作品、撰寫發表學術文章、出版著作。
現任會長戴光祿同志多年來致力于壯族文化的研究,從2006年開始由他擔任總策劃、總導演、總編劇的十二集壯族文化電視專題片《麗哉勐僚》(美好的壯鄉),于2008年攝制完成,這是我省第一部全面反映壯族優秀文化的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后,引起了學術界的反響,受到廣大壯族同胞的贊揚和肯定。他隨后又主持拍攝了《推進》、《我來了》、《喜鵲的故事》(系列)、《鳥?人》、《大革假村紀事》等多部紀錄片。這些影視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如《麗哉勐僚》在“中國中山第二屆國際紀錄片周”暨“第五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上榮獲金獎;以新農村建設為題材、側重反映壯族農村發展主題的電視紀錄片《推進》在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上榮獲一等獎,同時入選法國菲帕電視節、意大利電視節、德國自然界電視節和半島電視節。微電影《鳥?人》2012年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上與其它1200多部作品角逐,榮獲一等獎。
因拍攝《麗哉勐僚》而發現的“坡芽歌書”現已唱到美國,相關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工作一直在進行,我會成員參與了歌書的記音、整理、翻譯、出版工作。
我會還加強與廣西等省、區的壯學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本世紀以來,我會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壯學研究機構的交流日益增多,學術合作也越來越多,何正廷同志參與了《壯族通史》的撰稿和修訂,由何正廷等我會成員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壯學研究叢書”編委會共同搜集、整理的大型古籍整理成果《壯族雞卜經影印譯注》(全套8卷,670萬字)也已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二、加強與州、縣壯學研究組織的交流合作
我會自成立以來,積極加強與已成立的州、縣壯學研究組織交流、溝通,合作開展學術調研,協同舉辦節日活動和會議,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至2012年,連續三年與有關縣壯學會合作舉辦“三月三節”慶祝活動并召開年度理事會,舉行的研討會有“新農村建設與壯族文化保護傳承研討會”、“傳承優秀壯族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經驗交流會”等,這些學術會議,都緊密結合中央精神和我省壯族地區的形勢發展現狀,得到了廣大會員的積極響應和州、縣人民政府的肯定。通過開展節日活動和召開會議,既溝通了感情,增強了凝聚力,也擴大了學會的影響。
此外,通過我會的積極推動,促成了文山州州級及7個縣(市)、紅河州一個縣、曲靖市一個縣、云南民族大學、文山學院相繼成立壯學研究組織,這些社會組織成立后,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積極為當地政府、部門提供咨詢服務,為當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會的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
三、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我會一直為政府、有關部門、企事業等在促進壯族和壯族地區建設發展方面提供咨詢,協助做好相關規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有關部門布置的語言文字、古籍、文化等工作任務。2005年以來又協助壯族聚居區開展句町文化、地母文化、坡芽歌書文化、太陽崇拜文化、壯族稻作文化等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的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有的形成論文或專著發表。
我會還積極開展公益活動,為基層群眾提供力所能力的幫助。在戴光祿會長的親自協調、組織、規劃下,結合我省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工作,籌措資金200余萬元,于2009年下半年正式啟動,經過近一年時間建設,建成包括73戶壯族建筑風格民居以及配套沼氣池、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座老人亭、一座風雨橋、一座寨門、四個觀賞兼灌溉用的大型水車、村內硬化衛生路及環村路等,并于2010年7月通過州縣兩級驗收。坡孟村成為當前廣南縣新農村建設標桿,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2011年至2013年,通過戴會長聯系,與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合作開展了“愛電影”送學行動,到硯山、馬關、富寧、西疇四個縣開展活動,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贈送了電影放映設備。此外,昭通魯甸地震時,我會的企業家—云道集團董事長農國富為災民送去了日用品。